為了讓即將上學的孩子“進城”上個好學校,家住天橋區桑梓店鎮劉廟村的張大哥一家兩年前就籌划著“南遷”。天橋區實驗小學和劉廟小學結成“緊密型共同體”,讓張大哥和許多有同樣想法的家長改變了主意,“優質師資就在眼前,我們還挑啥?”
  “黃河不能成為天橋教育均衡發展的天塹!”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天橋區教育局把破解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問題作為突破口,將黃河南15所城區小學與黃河北15所農村小學結成“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通過“一校兩區,統一管理,捆綁評價”的運行模式,把名校送過了黃河,送到了孩子們的家門口。
  加大投入讓農村學校靚起來
  向北過了黃河,最漂亮的建築就是學校。新建教學綜合樓、操場硬化、校園文化整體提升……1300萬元的資金投入,讓明湖小學大橋鎮第一中心小學校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區教育系統開展的“百人評”活動中,群眾監督團對學校標準化建設給予高度評價,家長的滿意度大幅提高。
  “以前黃河北的學校幾乎沒有像樣的功能室。現在,標準化學校都配備了計算機、音樂、美術等功能室,跟市區內的學校一個樣。”明湖小學校長陳殿軍說。
  “教育投入向農村學校傾斜,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辦學條件。這是我們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到農村邁出的第一步。”天橋區教育局局長張萍介紹,現在城鄉學校實現了無差別配備,凈化、綠化、硬化、美化的學校遍佈黃河北岸。
  為真正解決為群眾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天橋區還成立了教育政務大廳,大廳集政策宣傳、方法指導、咨詢服務及矛盾化解等功能於一體,教育科、職成教科、學前教育科、人事科等職能科室工作人員集中辦理業務,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快捷便民、高效優質”的服務。
  教師北跨讓“學校人”變“區域人”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天橋區教育系統堅持開門搞活動,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設置意見箱、召開座談會、開通熱線電話、設立局長校長接待日等形式,深入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查找突出問題。
  張萍介紹說:“針對群眾關心的如何讓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等問題,我們以打造‘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為抓手,實行‘一校兩區,統一管理,捆綁評價’的運行模式,結成共同體的學校不分彼此,實現共同成長。”
  明珠小學與桑梓店鎮周閆小學結對後,校長周曉琳每周都要到周閆校區辦公兩天,還從總校調配了3名骨幹教師到黃河北任教;周閆校區則派出3位教師到總校“取經”;6位教師還拜總校的6位名師為師傅,在名師的指導下迅速成長。
  “共同體讓資源共享真正變為現實,教師從過去的‘學校人’變成了‘區域人’。這意味著學校再也沒有了城裡和農村之分。”周曉琳說。
  隨著共同體內部交流、城鄉教師間教學交流日益頻繁,天橋區教育局在為每一家共同體學校配備一輛商務車的同時,多方籌措開通了5條教師班車線路,為200多名教師解決了南北奔波的後顧之憂。
  特色共塑優勢互補演繹“1+1>2”
  共同體帶來的不僅是優質的師資,還有學校教學特色、觀念、制度上的革新。
  共同體成立後,城區的總校紛紛打開大門,博文小學的書法、堤口路小學的小交警韻律操、明珠小學的特色航模、北坦小學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新苑小學的剪紙藝術、無影山小學的養心閱讀、天成路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黃台小學的雅行教育、芙蓉小學的修身課程……原本只屬於總校的特色標簽,現在成了總校與分校共有的特色。這些特色課程在豐富分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也為分校特色發展、多樣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萍表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讓全區中小學校長切實認識到不能“關起門來辦學”,要站在整個教育共同體的角度和高度來辦教育,真正實現先進經驗、辦學特色和優質師資的共享。“在共同體的基礎上,我們還將進一步落實惠民生‘十大行動’,通過教育佈局優化調整、愛生學校創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及中小學銜接研究、區管校用人才運行模式及義務教育招生科學化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項目,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如今,“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改革引發的正能量正在天橋全區顯現。
  (本報記者 尹萍)
  (原標題:優質教育之花遍開黃河兩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53piyt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