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常態下明年經濟發展態勢如何?調結構能否保持穩增長?改革有哪些重頭戲?民生有哪些新看點?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一系列新動向。
1
經濟增速進入“6”時代?
勿過度糾結於經濟增長目標
雖然和以往一樣,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並未給出明年具體的增長目標,但海內外媒體卻依然試圖通過對這一話題的探討,來預判中國的經濟和改革大勢。
中國經濟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增長原本就是“新常態”的題中應有之意,因此對於增長目標下調這一點各方分析人士並無異議。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後,在明年春的兩會上政府會將增速目標下調至什麼水平,則是仁智各殊。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預計,最可能的情況是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將從7.5%下調至7%,但仍有30%可能會將增長目標降至7%-7.5%區間,或該區間內的某一具體數值。而美國著名智庫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則對新華社記者表示:“6.5%-7%的目標區間是合理的。”
基於不同的模型測算,不同經濟學家可能會得出不同的預測值,樂觀者認為明年中國經濟仍能保持超過7%的增速,悲觀者則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明年起或進入“6”時代。但這種預測差異並非是值得關註的重點,重點在於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我們是否仍在延續死盯增長率目標的舊思維。
不少海外專家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不機械地設定一個必須完成的經濟增長目標值,既符合國際慣例,也更有利於中國實現經濟轉型,並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今年來,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強調,只要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居民收入繼續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經濟增長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
淡化經濟增長目標,還有助於政府更靈活地使用貨幣和財政政策。布魯塞爾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也表示,目前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很難準確預測合理的增長速度。並且,中國政府自身也已認識到增長質量比速度更為重要。
2
怎麼定位新常態?
要從九大趨勢性變化來看
認識形勢、研判走勢是做好明年各項經濟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針對近一年來海內外始終關註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會議通過對“九大趨勢性變化”的闡釋,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會議認為,當前我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趨勢性變化,表明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以前大家對新常態有各種看法,還有人認為新常態意味著經濟衰退。通過這次中央對新常態全面、深刻、系統的界定,可以消除認識誤區,引導人們正確、理性、客觀看待新常態。”
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可以看到,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結構深度調整、發展動力轉向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礎上,會議明確註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引導社會預期等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重點。
3
怎麼看33個月負增長?
穩增長和調結構保持平衡
從剛剛發佈的11月經濟數據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2.7%,已經連續33個月負增長,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穩增長任務艱巨。
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把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同時,提出“調速不減勢”“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等具體要求。
張占斌表示,“經濟增速目標適當調整將為今後改革留下更大空間。如果目標定得較高,經過努力也可實現,但可能綳得太緊,不利於其他工作從容展開。”
會議指出,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對此,專家認為,今後經濟發展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對過剩產能的調整會影響增速,而做好新興產業的加法和乘法則會創造更多增量。
“明年要加快結構調整,意味著新興領域的投資可能會加快。”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速度調整並不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調結構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
4
投資方式將怎麼變?
更關心新業態發展
經濟舊常態帶來的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並且是嚴重過剩。也就是說,過去十年多的房地產和重化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結束了。從消費升級的角度上講,過去10多年(2000-2011年),百姓的消費升級表現在買房子,買車,買手機,現在轉變為買好房子、好汽車、好手機,也就是買高品質商品和現代性服務。
所以新常態的投資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的投資了,從高資本繫數的投資,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玻璃,轉變為低資本繫數的投資,如對科技、知識、健康、信息、文化、養老消費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些投資的領域都是新的,比如新能源、新生態、新創意產業,即新興的產業體系等。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提到,要適合經濟新常態,就不能只強調速度和投資規模。過去是以GDP論英雄,現在應該以新能源、新生態、新科技、新材料和新業態等來論英雄。年輕人對GDP不感興趣,而是更關心新業態的發展。
5
民生如何改善?
著重強調做好就業和扶貧
針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會議要求,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註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
“這體現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政策托底的思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當前經濟發展的特征和環境均發生改變,低收入群體和困難家庭可能會面臨更多壓力。中央強調守住底線,既是實現社會公平目標的需要,也是保障社會穩定大局的需要。
會議著重強調要做好就業和扶貧工作;做好就業工作,要精準發力,確保完成就業目標;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
張立群說,做好就業和扶貧,是新常態下中央經濟工作的兩個重要底線。今後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充分發揮好政府保障社會公平的職能,針對特定目標和群體精準發力。“只有實現充分就業,經濟才能實現穩定可持續的增長。明年要進一步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確保完成就業目標。”王軍說。
6
改革如何推進?
圍繞突出問題推進
會議要求,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改革的推進,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堅持與時俱進,根據不斷變化的實際,提出既針對具體問題、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
會議提出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的改革。
“改革要從群眾需要出發,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王軍說,基層特別是地方政府,處於經濟工作第一線,最瞭解實際情況,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頂層設計和充分發揮基層積極性結合起來,既要統籌長遠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創精神。
7
對外開放有哪些新變化?
從依賴出口到依靠內需拉動
世界經濟仍處深度調整期,全球總需求不振,風雲變幻的外部環境下,明年對外開放政策有哪些新變化?
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三個平衡’重新定位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通過市場、貿易和投資結構的平衡,更加註重經濟轉型升級,更加註重增長質量和效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薇說。
黃薇認為,這一新格局與中國當前面臨的對外開放新形勢有關。全球各經濟體潛在經濟增速普遍下調,不斷萎縮的外部需求不可能恢復到以前水平,倒逼中國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內外需平衡,從過去更多依賴出口拉動向更多依靠內需拉動轉變。
8
區域發展有何新動向?
三大新亮點不掩四大老區域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會議將目光投向區域發展戰略———“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但會議同時突出強調,“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繼續實施。”
張占斌說,會議釋放出完善區域政策的新動向,即更加強調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和共同發展,也回答了外界的一些擔心。
“未來區域發展要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新戰略為重點,但並不是說以前確定的老區域規劃不發展了,而是新老規劃共同發展,突出重點,合力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張占斌說。
據新華社 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解碼中國經濟新動向)
- Apr 28 Tue 2015 20:07
解碼中國經濟新動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